五十年的農業旅程:我們一直在盡最大的努力種好米
邱煥森走過五十多年的農業生涯,從國小開始便在家中的田地幫忙,這份根植於心的農業工作伴隨著他成長。耕作已經成為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從幼年在田間學習,到如今是稻米競賽的常勝軍,這段旅程是邱大哥務農半世紀的經驗累積。
五十年的農業旅程:我們一直在盡最大的努力種好米
池上米標章的關鍵推手之一
作為池上米標章的關鍵推手之一,邱大哥對當時的抗爭歷歷在目。「那是一段特殊的時空背景,當時我們只是想為農友創造更多的機會,所以便和梁老闆一起想辦法爭取。」他回憶道。在那個時候,池上米還沒有如今這般廣為人知。為了確保池上米的品質和名聲,當時候是集齊了眾人的努力,才有今日池上米標章的落成。
這段過程並不輕鬆,當時大家都面臨了很多挑戰和阻力。當時的他,都與池上眾人一樣,抱著「只要是為農友好的事情,就可以堅持去做。」的初衷,力求改變和轉型。
標章帶來的改變
池上米標章的推行,為當地農友帶來了顯著的變化。「從規章制度的落成,從無到有,這個過程改變了我們的耕作方式。」如今,池上在地的農友們對品質和好米有了共識,知道如何因應稻米的狀況去調整耕作方式,也堅信標章的篩選機制和驗證能保證稻米的品質,讓消費者能更信賴我們的米,讓農友有了一個明確的方向為之努力。
「我們從小到大的耕作模式,現在的年輕人很難理解。」他說。邱大哥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,就是到田里巡視一遍,認為那是農民每天必做的事情。這種每日巡田的習慣,使他能夠及時發現田里的問題,進行調整。「田里每一天的狀況都會不一樣,只有不斷地去查看稻米的情況,才能最大程度確保稻米的品質。」他認為,這種對田地的關注和投入,是農民的責任。
在盡最大的努力種好米
「我們一直在盡最大的努力種好米,希望消費者也能感受得到。」邱大哥說道,農民現如今仍處於弱勢,希望消費者能支持本土好米,讓台灣的好米能持續在架上讓大家看見。他也希望未來的青農能夠繼續將農業這份工作傳承延續下去,為消費者帶來更優質、更安心的好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