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年來致力推廣池上好米及友善機械耕地,追求稻米品質及食品安全。在產地不斷精進技術,透過嚴格規範與制度,藉由優質資源永續分佈,改善農友生活,促進農業發展與消費需求的正向循環,全面推動稻米產業的永續發展。
民國 89 年,臺灣農業面臨開放加入 WTO 的決定,國內農產品面臨重大威脅。建興碾米廠第三代梁正賢承接家業後,明白稻田面積有限,唯有提高稻米品質,才有機會提高米價,進而翻轉農民劣勢。
於是,選擇引入日本學習機械化農法,結合傳統手工農法,打造契作計劃,並於民國 94 年 9 月 24 日取得池上鄉公所 「池上米®️認證標章」。
由建興碾米廠發起,聯合池上鄉農會及其他碾米廠成立「池上多力米共同品牌」。自池上米標章成功推行以後,共同品牌階段性目標已完成。各家碾米廠回歸使用自身品牌,而發起人建興米廠梁正賢則以「池上多力米」品牌持續經營,延續至今。
無論是從挑選秧苗、栽種過程到加工包裝上,池上多力米花了無數年,主要追求的是米的品質,而非數量。
更是因為擁有一群不懈追求好品質的農友們,相互競爭與成長,持續為消費者帶來一碗碗安心好飯。
在保證與農友契作的保價收購下,堅持讓每一包米都能發揮其最大的價值。這幾十年來的一點一滴,由我們的長輩、農友彎著腰種在土壤上的,除了黃澄澄的稻米,還有許多美好、感人的故事。
在這個即將進入第四代傳承的建興老米廠,池上多力米期待將代代傳承的經驗,從古至今的池上故事連結起來,用精密的機器設備,以堅持不懈的心態,讓您與您的家人能夠品嚐一口好飯。
從小就在穀倉裡打滾,記憶中有甘有苦。與兄弟、家人、師父們一起工作,時時刻刻汗流浹背,那是生活的苦。但在忙碌工作結束後,能與大夥一起用餐、談天說地,那又是回味無窮的美好回憶。
從前的農家人,常常一年最豐盛的就是割稻飯與年夜飯。割稻飯有講究,要有魚有雞有控肉,最重要的是一大鍋米飯,不僅補充大家的體力,飯香更是療癒了每個人的辛勞。看著農友坐在田邊,捧著碗公,聚在一起吃飯,才感受到一碗飯原來給人們那麼溫暖的力量。
但早年稻穀價格低,農友想要種田養家活口,讓小孩讀書升學,都是生活中很大的壓力。回池上接班後隔兩年,稻穀價格更是崩跌,農友血汗辛苦耕作半年的稻作,卻換來低價收入。
那時候心裡老想著,農家人為何總要背負苦情?難道沒有一種讓大家脫困的解方?
稻米種植面積有限,唯有提高稻米品質,才有機會提高米價,進而翻轉農民劣勢。
為了提高稻米品質,我前往日本學習 MOA 自然農法,返臺後積極推廣有機米栽培,並成為全臺第一個通過 MOA 有機認證。
我始終相信,好的東西有好的價格。為了推動產地標章,我帶著農友到鄉公所抗爭,歷經五年的爭取,成功讓池上米貼上池上米標章標籤。
這一路走來,從憑經驗到看數據。我們嚴格要求契作農友寫田間栽培記錄簿、定期教育訓練,以數據檢驗稻穀品質、依品質計價收購、自主檢驗農藥殘留、妥善制定規範、傾全力參加全國比賽並年年獲獎......
讓池上,成為全國知名的米鄉;
讓池上,擁有的不只是冠軍米的英雄,而是成就一個冠軍米的團隊。
對我們糧商而言,這是改變的起點,不需擔心穀賤傷農;對池上的農友來說,不必等割稻以後才知道價錢;對消費者而言,可以買到既安心又好吃的池上米。
曾有客人問我,池上米為什麼比較貴?
我說,因為池上米,不只好吃,更重要的是安全。
我們是全臺唯一沒有工業區的縱谷平原,有著由大坡池與秀姑巒溪滋養出的肥沃土地。推廣有機三十年,我們採用最嚴格的 MOA 有機驗證,不只是隨機抽查,而是全產區檢驗各項標準,更是自費檢驗 400 項農藥殘留及重金屬殘留,要讓大家吃得好的同時,也吃得安心。池上多力米,用四代傳承的用心,以最嚴格的方式定義好米,陪你吃一碗好飯。
池上多力米,源自於池上歷史最悠久的碾米廠——建興米廠,致力提升池上米的品質,並透過更科學客觀的方式,重新定義什麼是好米。為了維護池上米品質,池上多力米第三代經營者—— 梁正賢,花了近十年的時間,終於為池上爭取到「池上米」的產地認證標章,同時這也是全臺第一個產地認證標章。
從此之後,在池上的「好米」有了明確的認證標準,也多次成為米質競賽的常勝軍。
並透過「依品質計價」的收購制度,不斷提升稻米品質。池上多力米保證,所有包裝米都有達到食味值 75 分以上,(池上米認證好米標準為 65 分)。
我們希望不僅提供消費者安全又好吃的臺灣好米,更讓農友收入有所保證,實現食農生態的正向循環。
池上多力米將持續堅持以食農教育為基礎,打造以農為核心的友善機制,形成農業發展和消費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,為環境與社會盡一份心力,帶動臺灣東部農產之永續經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