農夫是大自然請的工匠:感性的農業哲學
張天助大哥,是池上鄉一位十分親民的農友,不僅在池上耕作多年,也積極參與池上的大小活動,是池上第一位考到導遊證照的鄉民。熱情好客的他,經常能生動且仔細地向遊客介紹池上的美麗風光與文化背景。
農夫是大自然請的工匠:感性的農業哲學
夢想擴大耕作面積至10公頃
張大哥從小的夢想就是擁有足夠的農地,好好種田,好好生活。「小時候家裡窮,沒有這麼多地,養家活口都很困難,我不是典型的農民,讀商的我一直在想要怎麼讓更多人看見我們。」他回憶道,早期稻穀價格低,家裡只有很小片的土地,他一直都希望能擴大耕作面積。然而,因為時代變遷,土地面積有限,張大哥目前的耕作面積僅達到4公頃,包括1.5公頃的稻田和柚子果園。
農民的導覽員代表
張大哥的導覽之路始於唸書的背景,「我讀商的,希望能藉由自己的專業知識讓更多人聽見池上這片土地的故事。」
94年,張大哥成為池上第一個考上導遊證照的鄉民,熱心參與地方活動,運用身分與技能優勢把池上的美分享給更多人看見。張大哥常說:「農夫就像是大自然請的工匠,隨著季節變化,把植物漆上顏色。」他希望來到稻米之鄉的大家能脫下鞋子,赤腳踩在泥土上,體驗回歸大自然的純真感受。
對消費者的承諾藏在種田的深刻體會
張大哥深知種田的艱辛,由於早期農民都以人工和水牛耕田,在耕作上需要付出更多的體力和精神,十分辛苦。他笑談過往被鐵器刺穿腳掌,休息了三個月才痊癒的辛苦往事,提及池上米時,張大哥臉上浮現滿滿笑意。「池上米以品質為重,不是產量。」張大哥自豪地說。
他非常感謝消費者的支持,並保證池上米的品質值得信賴:「池上米的特殊之處在於當你吃過池上米,有一天你來不及訂購而買了其它米回家,你的小孩能立刻分辨出不同,因為口感不會騙人。」他堅信,遵循自然規則的農產品是最好的。張大哥言語間道出了池上人愛鄉惜土的精神,也讓我們明白,在現今快節奏的生活中,能夠耐心等待結果,遵循自然,是多麼珍貴且令人敬服的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