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農並非一兩天能學會:但只要用心就能做得好

「當年在台北做建築業,以當時的時空背景來說,收入還算不錯,但父母年邁,我也覺得農業需要有人接班,」謝伯伯談起回鄉的原因。從牛耕的時代一直做到現在機械化的耕作,謝伯伯已與稻田打交道四十餘年。從人力到機械,農業技術的進步讓耕作變得輕鬆的同時,農民也需要不斷學習與適應。

作農並非一兩天能學會:但只要用心就能做得好

池上多力米,池上米,池上,臺東,台灣,農友,產地故事

青農們都做得很好

「池上的青農回來得還算多的,只要他們有問題問我們,我們當然就會告訴他們可以怎麼做,現在的年輕人學習能力強,大家都做得很好,我們看到他們這麼認真也感到非常欣慰!」謝伯伯認為作農不分年齡,只要用心學習,就一定能種出優質的稻米。

池上多力米,池上米,池上,臺東,台灣,農友,產地故事

謝伯伯兒子於去年底退伍,開始回鄉學習務農。他開心地說道:「週末和假期都會回來幫忙,要教他怎麼做農,因為這不是一兩天就能學會的。他對兒子讚賞有加,也非常樂於將自己的經驗與下一代分享,希望能將耕作所知都能傳承下去。

有機耕作與生態平衡

「有機與慣行農法最大的不同在於肥料的使用,使用有機質肥料,對土地更友好。」謝大哥解釋道。「池上的有機田經過多年的有機耕作,土質大幅改善,收成也逐漸與慣行農法的產量接近。」

池上多力米,池上米,池上,臺東,台灣,農友,產地故事

自開始用心欣賞池上的美景後,他也慢慢發現耕作是與環境息息相關的,當人們與土地和諧共處時,生態系統會慢慢平衡,大自然也會更加美麗。謝伯伯期待大家多來池上走走,品嚐一口好飯的同時,也來欣賞這片土地的美好。

已加入購物車
已更新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